洞察力

Oct 19, 2018

从智商测试说起

以前喜欢找各种各样的测试来做,然后与预期的结果相比较、分享给朋友然后与朋友讨论其预测能力。这其中,有一个智商测试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其测试的内容十分有趣:IQtest.dk

一共有39道题目,难度大致上是递增的,他们都要求在给出8个图形的情况下,预测最可能是下一个出现的图形。

iqtest

做题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从我脑中冒了出来:「这些问题究竟在考察些什么?」「真的是在考察智力吗?」「考察的是哪些方面的智力?」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得先考察一个更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能让我们选择出合适图案的,是我们在前面的图案中找到的一些相似的地方、一些不变的地方、一些有规律的地方……或者说,一种「模式」。

模式这个词表示在自然现象或人造设计之中存在的一种周期性的规律,依靠着这种规律我们得以以小见大。常见的模式有:全等、相似、旋转、互为镜像、对称、自相似、分形……比如铺瓷砖的时候就遵循着一种模式——密铺。比如下面这一曼陀罗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遵循一定的模式生成的——高亮方形内的图案按照平移、旋转、镜像等等一系列规则作变换。

church-on-sunday-pattern

IQTest.dk上这一类让人寻找模式的有趣问题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邦加德问题,是一名俄罗斯计算机科学家发明的一种谜题,该类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模式识别」。

好,现在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考虑到难度是划分测试结果的标准,我们可以问——「使难度逐渐增加的因素是什么?」

由以上分析我们能得出结论——使难度增加的是模式的种类、干扰的多少以及模式的数量。

因此,回答最初的问题:「这些问题究竟在考察些什么?」答:该类问题考察的是一种辨别模式的能力——我个人称之为「洞察力」。

洞察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提取出洞察力的一个良好的定义:洞察力,即从现象中找到模式的能力

洞察力更多的是一种识别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莱布尼兹所说的「察觉」的能力。它对解决问题能起作用的关键在于,能迅速找到对象中蕴含的一般性,若这一般性能与已有知识产生关联,那么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德:诚然我们毋宁更通常地是从察觉那些特殊真理开始的,正如我们是从那些比较复杂和粗大显著地观念开始地那样。但这四号也不排除自然的秩序是从最单纯的事情开始的,不排除较特殊的真理地理由有赖于较一般的真理,特殊真理只是一般真理的一些例子。而当我们想来考虑那潜在的、并且全部察觉之先于我们之中的东西时,我们从最单纯的东西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些一般原则进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形成了我们思想的灵魂和联系。它们对思想是必需的,正如肌肉和筋对于行走是必需的一样,虽然我们一点也没有想到它们。心灵每时每刻都依靠这些原则,但它并不容易把它们区别出来和清晰、分明地表象出来。因为这要求这样做的人有一种很大的注意力,而大部分的人,不习惯于沉思,却几乎没有这种注意力。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

作为一个例子我们来看阿基米德的顿悟时刻,当泡在浴桶里,看着水溢出浴桶,察觉到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他浸入水的身体的体积。于是某个以前无法解决的难题突然变得清晰明显。

我们之所以需要这种能力,在于对于未经处理的现象,我们只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不能穿过这层薄膜看到它的本质。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比如在模式识别的种种题目中——拥有敏锐洞察力之人总是能很快从8个图案中把握到其中的种种规律,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些图形更像是毫无规律的图案。

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有的人无论接触什么新奇的科技,总能很快地上手,而有的人尽管熟悉很多数码产品,但是遇到新的产品还是要重新摸索。

再比如,一个细腻的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一种不易被发现的感情。

再比如,一个人在社交媒体、新闻资讯里,听到了「历史车轮的转动声」。

再比如,福尔摩斯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陌生人,「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

再比如,哥白尼看着第谷留下的数据,「一道光明突然从心中升起」。

与洞察力的相关因素

天生因素

不同的人空间感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因果联系能力、打破常规偏好等等因素各不相同。比如上面的IQ测试题,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分数,这就是一个侧面的反应。

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一个最为固定的因素——不同的人对现象的敏感性不同,天才们总是能比一般人更快地看出端倪。

休息

有一件事情经常发生:代码出了bug,耗费数个小时在其中找不到问题出在哪。但转头做点别的事情后再回来看的时候,问题却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似乎有一种倾向,长时间从事一种工作,你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于一个局部上,这有助于提高你的效率,但也会限制你去Zoom out、去以一种跳脱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

focus&insight,300

遇到瓶颈了?休息一下吧——只要想想世界上有多少灵光一现的想法是在马桶上、散步时、莲蓬头下等千奇百怪的时刻发现的。

情绪

针对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比如哲学问题、科学理论——较低情绪激励状态下的人发挥洞察力的效果较好,这一点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此时保持平和开放的心境有益于发挥洞察力。

而在另一些场合,人需要体察别人的情感时,一种冷漠的态度无疑不利于唤起人的同理心,以至于对一些明显的现象——比如对方正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视而不见。

元认知

人对于「洞察力」这个概念本身的认识,对于应用洞察力总会是有益的……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洞察力与直觉

当区分洞察力与直觉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遇到了困难:这两个词汇在如此广泛的场景下被应用,以至于难以一下子找到其中的不同点与联系。

它们都是一种由现象到形式的过程,问题是:它们是等价关系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kants's epistemology

按照荣格心理学,直觉是一种「以无意识的方式传达知觉的功能」,在直觉中,「某种内容本身会作为整体而完全呈现出来,但我们却无法解释或发现这种内容是如何来获取的」。

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洞察力——由于主观的兴趣明确向客体转移——应从属于一种外倾的直觉,它与内倾直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一种被动的能力。

如果说洞察力的关键在于「模式识别」——任由外界现象激发对模式的察觉,那么内倾直觉则在于「模式匹配」——将已有的模式与眼前的现象进行匹配。

例如,一个发明家可能更加擅长模式识别,相比之下,一个分析师可能更擅长模式匹配。

大量的训练可以弥补洞察力的不足。这是因为我们的智力允许我们不必亲自去提炼模式,而可以去学习别人发现的模式。在思考的过程中尝试「应用」学到的模式,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个模式匹配的过程。比如,在一个严格训练的数学家看来,某一个需要大学生苦苦思索的数学题的答案是显然的,因为长期的训练强化了他的数学直觉。再比如,股票投资顾问和数据分析师能从海量数据中总结出其整体特征,以预测接下来的走势,因为他是在应用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策略。

训练意味着经验与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分析、综合……亦即孔子所说的「学而思」。使数学家和数据分析师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不是简单的经验的堆叠,而是这些经验的融会贯通,这就需要超越感性层面、运用理性来实现了。

无论如何,这两种直觉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分别职掌对模式的评估与应用。

这一小片精神,这一小块血肉,随你处置,愿你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