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派
怀疑派的内容与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处于同样的视域中。与后两者一样,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原则,他们认为依照这个原则确实能达到一种主观确信,但并不认为能通过任何原则到达客观真理。因而宣称自己已经到达了真理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被他们称为是「独断论者」。
「怀疑的」源于希腊语σκεπτικός,意为「有思想的」「多虑的」「探究的」。这体现了怀疑派与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在根本上的不同。判断就是思考的终点,怀疑论者认为独断论者过早地对于自己的断言感到满意,而没有对其中各种细节详加考察,即使其中出现了矛盾的地方,独断论者也强硬地不接受批评。怀疑派者这种骄纵任性、自我欺骗的态度会令其时时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强迫他们不断修正自己对事物的根本观念或装作视而不见,反而与其「不动心」的愿望背道而驰。而怀疑论者放弃了彻底理解事物的想望,却惊喜地发现获得了意外的宁静。对此塞克斯都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画家想画唾沫却不知如何实现,愤愤之下将海绵扔向画布,却惊喜地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这个例子暗示,怀疑派是走投无路的独断论者的共同结局。
怀疑派的精神可以追随到皮浪,他首先提出了ἐποχή1的口号,主张悬搁一切判断:「对任何事物,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我们说事物是这样,只是对于判断而言的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没有一件事物可以固定下来当作教条。」「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我下功夫做一个诚实的人。」怀疑论者的原则背后是这样的一种要求:不要对教条持有过分的期待,要把信念当作信念、把意见当作意见来看待。
ἐποχή,suspend,中止,挂起,跳脱,无方法……
在柏拉图学园派内部,埃奈西德穆发扬了皮浪的学说,开始了怀疑派的运动,2随后在阿尔克西拉乌斯引领下,学园完成了怀疑论转向。这个转向与独断论者的具体主张是针锋相对的,即真理在于思维和感觉的一致。如果这种一致是可能的,那么判断就是具有至高无上真理性的。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舒尔茨曾经写过一本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反对康德和费希特的独断论倾向。
他们考察了两个体系的缺陷:
- 对于伊壁鸠鲁的体系,它缺乏一致性。我们常说感觉是杂多的,这意味着有很多感觉并行不悖,每一个都有同等的权利。伊壁鸠鲁将确定性归于固定了的感觉的清晰性,只坚持最小的原则——不矛盾的原则:对于一个思维,只要它不与感觉相悖,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若要求思想和感觉不矛盾,就只能得到了自相矛盾的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思维会迷失在不可穷尽的材料中,并因此无法组织起任何概念。
- 对于斯多葛的体系,它不具有完备性。我们常说思维是统一的,这意味着思维中有一个整体,它是高于部分的。斯多葛派认为这种思维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是由于存在一组贯穿于部分之中的线索、一套公理、一颗种子。通过思维接受符合与自己一致性的知觉,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命题系统中,就得到了领悟了的表象,这就是知识的坚固基础。然而由这些有限的公理向下推导无法穷尽无限的感觉表象,总会有感觉是不可判定的,这些感觉永远不会得到思维的承认。
两者都宣称自己得到了思维与感觉的统一,然而前者一者实际上没有尊重思维的权利,后者实际上没有尊重感觉的权利,因而都是片面的。怀疑派认为其中的重点在于:不存在这样意义下的标准,在其中思维与感觉达成一致。表象的真理性在于思维与感觉达成一致,如果这种一致是无法达成的,那么就不存在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性。
据此,阿尔克西拉乌斯主张「保留对现象的认同」。无论是思维对感觉的接受,还是感觉对思维的承认——这两种认同的态度都是以一方为主导对另一方片面地接受,这样的态度只能产生意见。他认为巧妙或深刻的见解是人所能达到的最接近可靠知识的理解了,但是即使是最巧妙或深刻的见解,也不存在真理性。既然如此,那么斯多葛理想中的贤人与信仰伊壁鸠鲁的无赖,也无非在于他们给出的意见更加精妙、他们的分析更加深入,而不在于他们严格按照一个外在的准则思考和行动。因此重点不在于服从某一个学派的教条,而在于坚持自己的主观信念,按照自己所信服的良好的依据来思考或行动。
学园派的卡尔内阿德斯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信念或表象的层次,它们按照或然性的程度依次为:似是而非的表象,处于彼此联系之中的表象,良好评估验证的表象。表象令人难以置信不代表它不存在,表象经过了良好充分的验证也不意味着它就是绝对真实的,它们间只有说服力的区别。究其原因,表象总是某人对某物的表象,思维总是处于与感觉的混同中,这种混同的结果就是或然的表象。因此,没有什么——理性、感觉、表象——可以无条件地作为真理的标准,因为它们总是在与彼此的混同中欺骗我们。卡尔内阿德斯断定知识都是经验的,判断都是或然的,真理都是主观的——因为表象是属我的表象,只有对我而言才有真假值。因此不在于教条、外在的法,而在于自己给自己立法。
新学园派尚且坚持一定的原则,从中找到一定确定性、信念,比如知识的可信性标准。而到了后期皮浪主义的怀疑派,就连这些标准都要面临怀疑——表象不能是信念,它只是一种忠实的报道或认同,而不带有任何承诺的意味。怀疑论者的行动,不在于其拥有信念,而在于他拥有方法:认识者可以随意地设定原则,以达成其有意向的目的。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经验者塞克斯都)是罗马时代一名经验派医生,他开创了方法主义医派。是他向我们展示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对立,实际上上述所有的思想家都是经过他的中介、重述而被我们所理解的。他指出怀疑论是一种方法、一种探究的合理程序,只要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发现思想与存在的对立、认识与认识对象间的鸿沟,从而摆脱独断论教条的限制,得到一种更加开明的理解。3
或许彻底的怀疑论总是经验论,一切非教条式的讨论不能脱离具体对象,正如康德所说,思维无直观则空洞。
塞克斯都列举了怀疑主义的论式,这是一套展示矛盾的模式。既然判断无非是意见,因此处理的方式和芝诺并无不同:构造背反的论证。这些论式将难以弥合的分歧铺开,以表明:不同视角是不可调和、不可还原的,认识对象会由于主观观察方式不同得到不同的表象。其中老怀疑派的十论式是用比喻的形式,而新怀疑派的五论式则逻辑色彩更浓,后者包含:①意见分歧,②无穷倒退,③普遍联系,④假设无效,⑤循环论证。就像逻辑规则是孤立分散的一样,这些悖论也是彼此分离的,可以将它们概括为:①通过事物本身来把握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事物自身之中找依据会陷入循环论证(时间上的无限);②通过其他事物把握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与他物的关联中找依据会陷入无穷倒退(空间上的无限)。
独断论者的缺点在于,假定了一种直接的认识,因此陷入无限,并因为他们忽视了这种无限,所以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而怀疑论者始终保留假设的自由:然而既然可以选择这一组公理,那么也可以选择另一组公理。公理的选择与公理本身是不相干的,公理不能自己给出自己的稳固性,毋宁说,真正稳固的东西正在于这种选择公理、作出假定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怀疑论到达了「不动心」的状态。
总而言之,「不动心」是这独断论者和怀疑论者共同的极值点,到达这个点后他们就不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了。区别在于他们到达这个点的路径不同,驱动力也不同:独断论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他们大方运用抽象的方法获得可接受的结果;而怀疑论者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避免犯错,他们提出的论式给出了约束——作为否定性的原理。
怀疑论的内容是十分贫乏的,它不具有物理学、伦理学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在形式的一致性上则要严格许多。在这种严格性的指引下,怀疑论者宣布:证明越是抽象,越不可靠。独断论者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在于具体个别的内容而不是抽象的教条,进而对怀疑论者的形式加以接受,便最终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于是在与怀疑论者的对立中,固执己见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怀疑论者认为,世界如此不可理解,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有多么地不可理解。而爱因斯坦曾说,「世界的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理解的。」这条声明令他在怀疑论下保护了自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