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1.2.1.1.1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之途径

Mar 24, 2021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一种机械的方法、模仿博物学那样一个一个收集所有纯粹概念,那么既无法保证能找到所有的纯粹概念,也无法保证能形成体系体系。

我们必须依据关于理智的一个单一的原理来进行这种搜寻,这样就会找到一个既自洽又完备的体系,从而也保证了找出的概念不会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人判断的影响。

1知性的一般逻辑运用

比较感性之直观和知性之概念)感性是关于直观的能力,而知性是关于概念的能力。一切知识,要么是感性之直观,要么是知性之概念。直观是感觉的,依赖感受;概念是论证的,依赖于「将诸多表象安排在一个共同表象之下」的认知机能。直观建立在我们接受印象时表现出的感受性上,而概念建立在我们思维概念时表现出的自发性上。

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是间接的)直观的表象与对象直接相关,而概念的表象与直观的表象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概念的表象通过直观的表象间接地与对象相关。也就是说,概念的表象直观表象的表象

表象

知性能力即是从事判断的能力)命题「一切形体都可分」中,我们通过概念「物体」和「可分性」以替代不计其数的直接表象来认识对象。通过概念把若干可能的知识归纳成一个知识,知性就是如此运用的。

因此,要研究知性的能力,就要把思维在各种判断中行使的各种机能列举出来。

2在知性判断中之逻辑机能

知性在判断的机能可分为四大类,每类含有三种子类:

(一)量(二)质(三)关系(四)模态
单称的($Fa$)肯定的($a\in{S}$)断言的($p\Rightarrow{q}$)或然的($\Diamond{p}$)
特称的($\exist{x}Fx$)否定的($a\notin{S}$)假言的($p\rightarrow{q}$)实然的($\Diamond\lnot{p}$或$\lnot\Box{p}$)
全称的($\forall{x}Fx$)不定的($a\in{\bar{S}}$)选言的($p\oplus{q}$)必然的($\Box{p}$)

此处的分类与一般命题逻辑中的分类法有一些区别,如下:

(一)一般逻辑学中,单称判断可以和全称判断用同样方式处理,如:「$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等价于「$\forall{x}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在推理中,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认识论中,这两种判断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可以是不同的,如:「$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与「$是^{cop.}(德国人, 哲学家)$」,因而要把它们区别对待。

(二)一般逻辑学中,肯定判断和不定判断用同样方式处理,如:「$是^{cop.}(乌鸦, 黑的)$」等价于「$是^{cop.}(乌鸦,非不黑的)$」。然而认识论中,肯定判断对我们的知识有扩大作用而不定判断没有,如:「$是^{cop.}(灵魂, 不朽的)$」中,「不朽的」的集合仍是不定的,关于「不朽」是怎样的属性,要根据进一步思考才行。不定判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否定谓词的肯定判断,只不过它给出的域还是非常大。

(三)判断的一切关系有:①(断言的)判断中的主词与宾词关系,如:「$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②(假言的)两个判断间的根据-结论关系,如:「$如果^{cop.}(是^{cop.}(他, 苏格拉底), 是^{cop.}(他, 哲学家))$」;③(选言的)多个判断间的并列关系,如:「$或^{cop.}(是^{cop.}(他, 苏格拉底), 是^{cop.}(他, 亚里士多德))$」。

(四)判断中的模态仅与判断的系词相关,它们显示了判断在逻辑上的可能性,体现了这个命题对知识的价值,如:「$或许^{aux.}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与「$一定^{aux.}是^{cop.}(苏格拉底, 哲学家)$」,后者对于知识的价值更高。

3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

3.1

什么是综合)一般的逻辑学中,我们是抽去知识的内容而只研究形式的。而在先验逻辑中,我们面对是先验感性论提供的杂多的感性内容。对于时空的直观,我们是被动接受的。但是思维是主动的,思维会对这些杂多内容加以审视、加以筛选、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知识。这种活动将多种不同表象统一在同一个知识下,我其为综合

以后会详细说明,综合是想象力的活动,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盲目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知性知识起源于综合)如果综合的杂多内容为先天给予的,就称为纯粹的综合。我们首先通过综合从感性提供的杂多内容中得到第一手概念,然后才能通过分析得到关于它们的知识。

综合与分析

纯粹综合的三要素)①纯粹直观的杂多内容;②想象力的综合作用;③由概念使综合得到统一性。

在纯粹综合中,纯粹知性概念发挥作用)在形式逻辑中,知性给了判断一种统一性;同样的,在先验逻辑中,知性也给了直观的综合一种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纯粹知性概念」。

十二范畴表)前表中列出的十二项判断要素,就对应着一切纯粹知性概念,可以列一张范畴表如下,这些概念派生的其它概念在此不表。

(一)量(二)质(三)关系(四)模态
单一实在寄存与自存的关系(实体及属性)可能-不可能
众多否定因果与依赖的关系(原因及结果)存在-不存在
全部限制共同体里的关系(能动者及被动者的相互作用)必然-偶然

说明范畴表中这十二个概念是什么含义、如何得出,并非是里的主要目的,以后需要的话会详加解释。

3.2

该表不仅列出了知性的所有基本概念,还反映出了所有概念所组成体系的形式,从而对学术工作很有帮助。以下做几点说明。

(一)十二范畴可分两组,一组与直观之对象有关(数学的),另一组与对象之存在有关(力学的)。

(二)每一类中的第三范畴都是由前两范畴推断出来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它是派生的。

(三)第三组中名为「共同体的关系」的范畴与「选言的」判断的方式一致,这一点比较不明显,因此我在此详细说明:

3.3

「凡存在者为一、为真、为善」这类古早的经院命题,虽然内容空洞,但研究其误解的产生仍有价值。他们想说的「一」、「真」、「善」实质上不过是范畴表中的「单一」、「众多」、「全部」,凡是产生的概念都会满足这些条件,但他们把这些概念的标准当作成了事物自身的性质,于是犯了错误。

这一小片精神,这一小块血肉,随你处置,愿你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