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序言:论科学的知识

Jul 3, 2021

〔一、当代科学的任务〕

〔1. 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人们在讨论哲学的时候,常常只拎出两派学说的相对立的观点,而将这对立视为是不可协调的——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P2〕

但是,实际上,两哲学体系表面上的矛盾,往往只是一个统一体系在时间上的展开。就像花朵的生长——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P2〕

于是,不应逃避以上所述对过程的认识而单去追求对目的的认识,不要做信徒而做研究者——因为事情并不在于穷尽于它的目的,而在于穷尽于它的实现,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目的本身是僵死的共相,正如倾向是一种还缺少现实性的空洞的冲动一样;而赤裸的结果则是丢开了倾向的那具死尸。〔P3〕

两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别,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由于各自局限而出现的界限。哲学应该做的,是克服两者间的界限、以得到两者的一个统一的体系。

只有真理存在于其中的那种真正的形态才是真理的科学体系。〔P4〕让哲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爱而成为真正的知识。为了做到这点,需要陈述哲学本身,所谓陈述就是把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展示出来。而外在的必然性就是内在的必然性在时间上的展开,因此,就是要说明哲学如何在时间上达到我们的科学体系。

〔2. 当代的文化〕

为了对哲学做阐述,上面我的意思是说应该只通过概念、从形式上去把握,而当代的文化(雅各比)则声称应该只通过感受和直观、从内容上去把握。这样的态度尤其在当下(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上看)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自在的生活而进入并超越了无实体的反思(怀疑和批判)——它不仅仅丧失了它的本质性的生活而已,它并且意识到了它这种损失和它的内容的有限性。由于它拒绝这些空壳,由于它承认并抱怨它的恶劣处境,自觉的精神现在不是那么着重地要求从哲学那里得到关于它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主要是要求再度通过哲学把存在所已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P5〕

他们重视感情体会,追求美、神圣、永恒、宗教与爱情,要求启发而不要洞见,要求以一种激扬狂放的热情保持并开拓实体的财富。他们想要回到以前的时代,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而停留于此尘世;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上天独具的那种光明清彻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费了很长时间才使人相信被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现世事物的注意研究是有益和有效的。——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却似乎恰恰相反,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P6〕

然而,这种感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悭吝,并不合于科学的性质。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生活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一些地方去寻找;他将很容易找到一种借以大吹大擂从而自命不凡的工具。但哲学必须竭力避免想成为有启示性的东西。〔P7〕

放弃科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既然有一种空的广阔,同样也就有一种空的深邃;既然有一种实体的广延,它扩散到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去而没有力量把它们团聚在一起,同样也就有一种无内容的深度,它表现为单纯的力量而没有广延,这种无实体的深度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P8〕

〔3. 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

全新的精神降生了,它既是过去一切的结果,也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它是结果,于是会由于不完美而免不了遭受指责,也是开端,于是还需要时间来成长,未来可期——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这个开端乃是在继承了过去并扩展了自己以后重返自身的全体,乃是对这全体所形成的单纯概念。但这个单纯的全体,只在现在已变成环节了的那些以前的形态,在它们新的原素中以已经形成了的意义而重新获得发展并取得新形态时,才达到它的现实。〔P9〕

目前有一对矛盾(代表知性的可理解性和代表理性的直接知识),一方面的人在夸耀其材料的丰富和可理解性,另一方面的人则至少是在鄙视这一切,而吹嘘直接的合理性和神圣性。〔P9〕

前者目前虽然沉寂,但其合理的要求尚未得到满足——只有完全规定了的东西才是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经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科学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为一切人铺平了的通往科学的道路,而通过知性以求达取理性知识乃是向科学的意识的正当要求;因为知性一般说来即是思维,即是纯粹的自我,而知性的东西则是已知的东西和科学与非科学的意识共有的东西,非科学的人通过它就能直接进入科学。〔P9〕

后者目前随然流行,但也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用同一个形式套一切现存事物,仿佛证明了空洞的可能性,就足以被赋予一切价值。这种形式主义经过康德的批判,还残留了下来,而没有建立起辩证的逻辑——形式主义既然在备受近代哲学的指斥和谴责之后,还又在哲学里面再生了出来,可见它的缺点虽然已为众所周知,但在绝对现实的知识没完全明了它自己的本性以前,形式主义将不会从科学里消失掉。〔P11〕

我把这些摆出来,是为了使后面的阐述易于理解,并清除一些形式主义的先入之见。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 绝对即主体的概念〕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P12〕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谢林,这些哲学家们都是把实体简单地就理解为实体,而没有理解为主体。实体=主体,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认识论意义上)共相即知识本身的直接性,也包含(本体论意义上)存在即知识对象的直接性。

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P12〕真理必然是有生命的、自身正在重建自身的,而不是僵死的、原始的或直接的。真理是自在自为的,而不仅仅是自为的。

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P13〕

真理不是单一的命题、原理,而是具有展开了形式的丰富的内容的、现实的全体——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P13〕绝对的本质不应该是直接把握到的,而应该是一个结果——关于绝对,我们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个结果,它只有到终点才真正成为它之所以为它;而它的本性恰恰就在这里,因为按照它的本性,它是现实、主体,或自我形成。〔P13〕

理性就是能够设定目的,然后设定自己合目的性的行动——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P15〕而这个合目的性的行为,就是在目的和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反思(我思、自为之我、纯粹的否定性、单纯的形成过程),它扬弃了目的和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性,使得形成过程就是直接的东西本身——形成过程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实质。

自然并不高于理性,自然就是理性存在者。因为运动就是潜在的本质成为现实的过程,这种永不安息的运动就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行动。

主体不是静止的,是通过认知者的运动建立起来的——通过为实体添加偶性而建立起来的——揣测中的主体被当成一个固定的点,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而这个运动是认识这个固定点的人的运动,根本不能视为是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但只有通过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内容才能被表述为主体。〔P15〕

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P16〕费曼说:我不能亲手创造的,我就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成体系单一的原则不是真知,单一的原则只是开端,必须要展开描述、自我反驳,才能发展成有体系的、不脱离现实认知。

这实际上在说,绝对就是精神(最高的概念,理性时代的宗教概念)——惟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精神的东西……是自在而自为。〔P17〕这个自在自为的存在,首先作为精神的实体是自在的,其次作为精神(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的对象是自为的。

经过这样发展而知道其自己是精神的这种精神,乃是科学。科学是精神的现实,是精神在其自己的因素里为自己所建造的王国。〔P17〕

〔2. 知识的生成过程〕

纯粹的自我意识或普遍的知识,是科学的基础。但从这样的自我意识出发来看,科学似乎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要指出一条道路让朴素的自我意识到达科学,似乎只有逆转过来想才有可能——朴素的意识将自己直接托付给科学,这乃是它的一个尝试,它不自知其受什么力量的驱使而也想尝试一次头朝下来走路;驱使意识采取这种异乎寻常的姿势来行动的那种势力,是意识必须竭力加以抑制的、一种既无准备又显然并无必要的强制力量。〔P19〕

于是科学先抛开现实性,只作为自在(潜在的东西),插上思辨的翅膀飞翔。但如果科学要变为现实的,则最后必须变成自为的东西,达成与直接自我意识的同一——这部《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形成过程。〔P17〕

〔3. 个体的教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精神是分层次的——因为在比较高一级的精神里,较低级的存在就降低而成为一种隐约不显的环节;从前曾是事实自身的那种东西现在只还是一种遗迹,它的形态已经被蒙蔽起来成了一片简单的阴影。〔P20〕

引导低层次的自我意识到达高层次的自我意识,需要教养——各个个体,如就内容而言,也都必须走过普遍精神所走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但这些阶段是作为精神所已蜕掉的外壳,是作为一条已经开辟和铺平了的道路上的段落而被个体走过的。〔P20〕

而这些人们走过的路、蜕掉的壳,如今遍布在自然中,是亟待个体开采的财富——如果就个人方面来看,那么个体的形成就在于个体获得这些现成的财产,消化他的无机自然而据为己有。〔P21〕

这种开采和占有,既成就了个体,也成就了普遍精神(世界精神)——如果从普遍精神方面来看,既然普遍精神就是实体,那么这个发展过程就不是别的,只是实体赋予自己以自我意识,实体使它自己发展并在自身中反映。〔P21〕

科学的目标就在于使精神洞悉认知的本质,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科学既要描述这种形成运动的发展经过及其必然性,又要描述那种已经沉淀而为精神的环节和财产的东西所呈现的形态。〔P19〕这是项艰巨的任务,好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些曾经有过的努力已经沉淀为完成了的、易于考察整理的遗产。

要完成教养的第一阶段,仅需要去接触这些遗产就可以了,使它们变为熟悉的东西。但熟知非真知,我们仍需要做的,是理解这些我们已经继承但毫不在乎的遗产。

要完成教养的第二阶段,使遗产真正成为自己的财产,需要知性的分析能力:解剖整体的东西、打破圆满的东西。这种分析带来的否定性将熟悉的事物解剖得分崩离析,使知性引起人们的畏惧和憎恨,然而——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其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P24〕精神所以是这种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P24〕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就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P24〕在第三阶段里,就需要这种为僵死的实体转变为能动的主体的魔力。

要完成教养的第三阶段,就要扬弃那些固定的思想,从而使普遍的东西成为现实的有生气的东西。〔P25〕纯碎思维要把它自己看作环节、放弃自己自我建立中的固定性,于是得到了有生命的、自我发展的概念

一般科学性的本质就在概念的自身运动。科学性就是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由有生命的活动而得以保障。以上教养的道路将是客观世界的必然反映——这条达到知识的道路将通过概念的运动而在它的必然性里包括着意识的整个客观世界。〔P26〕

《精神现象学》是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直接定在的元素。

〔三、哲学的认识〕

〔1. 真实与虚假〕

精神的直接定在是意识。在意识中,精神的发展环节中包含着知识和客观对象的对立。意识知道和理解的只有经验里的东西,所以在意识中,实体只被看作是精神性的东西,从而被当作意识的对象。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P26〕。

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P26〕精神的运动首先就是要精神变为自己的对象,于是才有了经验。

所谓虚假的东西,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否定的东西,就是在意识中知识和知识对象之间的不同一性(不一致性),就是知识与存在的不同一性。

这种虚假的东西可能会被认为是知识和知识对象的缺陷,但实际上它也可以是两者走向同一的着手点——因为知识和知识对象之间的不同一性实际上是是实体与它自己的不同一性。

当这种不同一被克服的时候,精神就得以显现——当实体已完全表明其自己即是主体的时候,精神也就使它的具体存在与它的本质同一了,它既是它自己又是它自己的对象,而知识与真实性之间的直接性和分裂性所具有的那种抽象因素于是克服了。〔P27〕各环节的认识都具有了形式上的真实性,这时就到达了《精神现象学》的终点和《逻辑学》的起点(存在=知识)。

真理是一条道路,而不是现成的东西——我们必须断言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地拿过来就用。〔P28〕在真理尚未到达自身的时候,我们就要与虚妄打交道。真实与虚妄不是绝对的对立,虚妄不是绝对的坏——虚妄应该是实体的他物或否定物,因为实体作为知识的内容是真实的东西。〔P28〕到达真理的过程必然有虚妄的东西出现,但虚妄的东西将由于真理的达成而不再是虚妄的东西了。

〔2. 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

知识可以包含两种形成:实际存在作为实际存在其形成(存在的形成),事物的内在本性的形成(本质的形成)。

数学以这种有缺陷的知识的自明性而自豪,并且以此而向哲学骄傲;但这种知识的自明性完全是建筑在它的目的之贫乏和材料之空疏上面的,因而是哲学所必须予以蔑视的一种自明性。〔P32〕「目的之贫乏」指外在的合目的性,「材料之空疏」指些材料是非现实的空间和一(几何学和算术)。

康德说数学的材料是空间和时间,而黑格尔说数学的材料是空间和一,因为他给时间赋予了特殊地位(自由的、有生命的东西)——至于谈到时间,人们曾认为它和空间配成一对,是构成纯粹数学的另一题材的东西,其实它就是实际存在着的概念自身。〔P33〕而一是数量的原则,即无概念的差别的原则和同一性原则,即抽象的无生命的统一性原则。〔P33〕

〔3. 概念的认识〕

与此相反,哲学并不考察非本质的规定,而只考察本质的规定;它的要素和内容不是抽象的或非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东西,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在自身中生活着的东西,在其概念中实际存在着的东西。〔P34〕

而对于这种性质,哲学的方法是体系的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P35〕

首先,历史的方法是非本质的。

其次,在哲学中,数学的方法则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考虑到,数学遗赠给我们的科学体制,即由说明、分类、公理、一系列定理及其证明、原则和结论及其推论等等所构成的科学体制,至少在流行意见自身看来也是已经过时了的。即使那种科学体制的无用性还没清晰地显露出来,至少它已是不再有用或用处不大的了;即使它本身还没遭到非难,至少它已不是被喜爱的了。〔P35〕

再者,康德派的形式主义方法也不再适用了,他们借这种方法发现了绝对的东西,但同时用图表掩盖了它——形式的知性并不深入于事物的内在内容,而永远站立在它所谈论的个别实际存在之上综观全体,这就是说,它根本看不见个别的实际存在。但科学的认识所要求的,毋宁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给认识对象的生命,或者换句话说,毋宁是去观察和陈述对象的内在必然性。〔P40〕

最后,黑格尔的方法:

〔实体自我意识的角度〕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

  1. 实体本身就是主体,所以一切内容都是它自己对自己的反思。〔P41〕
  2. 实际存在物的实体,乃是一种自身同一性〔P41〕
  3. 自身同一就是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就是思维。〔P41〕
  4. 单纯的规定性就是,实际存在所以成为一个实际存在,就在于有质。〔P41〕
  5. 实际存在为它自己而存在着,换句话说,它存在着乃是由于它跟它自身有这种单纯性。〔P41〕
  6. 于是,实际存在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P41〕

在这种视角下,实体必须理解为是一种生死交融的运动——实际存在物的持续存在,既然就是自身同一性或纯粹的抽象,那么,它的持续存在就是它对其自身的抽象,或者说,它的持续存在而不瓦解,就是它与它自身的不同一,就是它的瓦解——就是它固有的内向和返于自身——就是它的形成。〔P42〕

由于存在的东西具有这样的性质,而且存在的东西的这种性质又是对认识而言的,所以认识不是把内容当作一种外来物对待的活动,不是从内容那里走出来而返回于自身的反思;科学不是那样的一种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以一种提供保证的或确信其自身的独断主义来代替那作出断言的独断主义,而勿宁是,由于认识眼看着或任凭内容返回于它固有的内在本性;所以认识的活动就同时既是深入于内容又是返回于自身,说深入于内容,是因为认识活动是内容的内在的自己,说返回于自身,是因为认识活动是在他物里面的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因此,认识的活动是这样的一种诡计:它自己好象并不活动,却眼看着规定及规定的具体生命恰恰在其自以为是在进行自我保持和追求特殊兴趣的时候,适得其反,成了一种瓦解或消溶其自身的行动,成了一种把自己变为全体的环节的行动。〔P42〕

〔存在着的实体的规定的角度〕实际存在被规定为(相、理念),所以它是单纯的思想,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而实际存在的单一性就是心灵,就是实体,就是纯粹的概念。

推理:至于实体,由于它具有单纯性或自身同一性,就表现为固定的和持续存在的。但是,这种自身同一性同样又是否定性;由于这样,那种固定的实际存在就过渡到它的瓦解或消溶。规定性之所以初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只因为规定性总是与他物联系着的,而且规定性之所以运动,似乎是它受了一种外来势力的结果。但是,它的他物就在它自身之内以及它的运动是自身运动,这一点恰恰在那个思维的单一性里就已经包含着了。因为单一性就是使其自己运动并将其自己加以区别的那个思想,就是固有的内在本性,就是纯粹的概念。那么因此,理智性〔合乎知性〕就是一种形成过程,而它作为这种形成过程,也就是合理性〔合乎理性〕。〔P43〕

上升到理性的逻辑学,一般说来,逻辑必然性就在于事物的存在即是它的概念这一性质里。只有逻辑的必然性才是合理的东西,才是有机整体的节奏;它是内容的知识,正如内容是概念和本质一样——换句话说,只有它才是思辨的东西。〔P43〕

科学方法的这种性质,即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种性质,就象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在思辨哲学里才获得它真正的表述。〔P43〕这种科学方法是一种接纳事物的态度——这样的一种接纳事物的态度,乃是科学当初在遇到不知道的东西时所惯常采取的第一个反应,这是为了借以挽救科学自由,挽救自己的看法,并在外来权威面前(因为现在刚才被接纳的东西是以这种权威姿态出现的)挽救自己的权威,同时,这也是为了消除羞耻,因为据说接受了或学习了某种不知道的东西就算是一种可耻的事情。〔P43〕

〔四、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1. 思辨的思维〕

科学研究里,重要的是把概念的思维努力担负起来。〔P44〕

在科学研究里,有三种要求:

命题的形式,决不能仅仅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扬弃,即是说,命题的形式之被扬弃,不应该仅只通过命题的内容而已;这个相反的扬弃的运动,也必须被表示出来,这个运动不应该仅限于是那种内在的阻抑而已,概念的这个返回自身的运动也必须被表述出来。这个担当着通常应由证明来担当的任务的运动,就是命题自身的辩证运动。〔P49〕

〔2. 天才的灵感和健康的常识〕

有两种东西常常自诩为真理——天才的灵感和健康的常识。他们不是真正的真理,对前者而言,创见虽深刻,还没揭示出内在本质的源泉,同样,灵感虽闪烁着这样的光芒,也还没照亮最崇高的穹苍。〔P54〕对后者而言,常识既然以情感为根据,以它的内心的神谕为根据,它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就没有事可办了;它对那种在自己内心里体会不到和感受不到同样真理的人必须声明,它再也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换句话说,常识是在践踏人性的根基。〔P54〕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而所产生出来的这种知识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带有普通常识所有的那种常见的不确定性和贫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满的知识,另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懒惰和自负而趋于败坏的理性天赋所具有的那种不常见的普遍性,而是已经发展到本来形式的真理,这种真理能够成为一切自觉的理性的财产。〔P54〕

〔3. 结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我们应该确信,真理具有在时间到来或成熟以后自己涌现出来的本性,而且它只在时间到来之后才会出现,所以它的出现决不会为时过早,也决不会遇到尚未成熟的读者;同时我们还必须确信,作者个人是需要见到这种情况的,为的是他能够通过读者来考验他的原属他独自一人的东西,并且能够体会到当初只属于特殊性的东西终于成了普遍性的东西。〔P55〕

作者应该力图忘我地工作,而读者也必须力图避免苛责过多。

这一小片精神,这一小块血肉,随你处置,愿你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