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日志 首页 创造 随笔 笔记 翻译 关于

伊壁鸠鲁

Jun 8, 2022

可以说柏拉图运用了"抽象",将事物的本质从杂多的东西中分离出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关注这样的抽象是如何可能的,最终将其逻辑前提奠基在他的实体学说上。伊壁鸠鲁,则不关注抽象方法的前提,而关注其根据——对于抽象化而言,要服从一些原则才是有意义的思考。对于他来说,这个原则是感性。在伊壁鸠鲁的著作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准则学",探讨认识论原则。

准则学

准则,即规范、法律,这里指认识的规范。任何以认识论为根据的哲学,都是反思辨的,伊壁鸠鲁开创了这一先河:"一切现有的观念都是在理性的有限帮助下,用过直接接触、类推、比拟、组合等途径从感觉中的出来的。"

伊壁鸠鲁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但是对手不再是古希腊的神话,而是反对由毕达哥拉斯派的神秘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最终在追寻超越性的维度。在伊壁鸠鲁这里,"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只有经过报道的东西,经验的东西——影像,或印象——而没有超越性的东西。

一切感觉都是真实的反应,只是它们有其复杂性:有的较为清晰,有的较为模糊。伊壁鸠鲁拿来作为标准的感觉,是清晰的感觉。所谓感觉的误导性不在于感觉出错(错觉),而是感觉不够清晰,使得我们将错误的、未加证实的先入之见加诸于这些感觉之上,从而认为它们是误导性的(幻觉)。

通过推理可以帮助感觉变得清晰,例如他有一个术语"用只有理性才能知觉的速度",就说明了理性在强化感官。伊壁鸠鲁的认识论原则与弗朗西斯培根的实证原则的区别在于,培根认为经过唯有科学方法验证的知识才能认定为真,而伊壁鸠鲁并无严格的方法论要求,而且不允许脱离经验的思想实验,要求推理从感觉出发回到感觉。

伊壁鸠鲁认为,先入之见(πρόληψις)是一切推理的出发点。这是一种预先储存了的、经过一定验证的信念。先入之见由概括产生。感觉的传递是忠实的,而概括过程是可以出错的,如果概括的结果与感觉矛盾,得到的观念就是错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不同在于,他认为推理的形式规则也蕴含在推理之前的先入之见中。)

信任感觉,视其为唯一,这种态度与现象学的明见性很像,而属于伊壁鸠鲁的现象学还原则是原子论。

物理学

为什么伊壁鸠鲁选择了原子论?对于古希腊流行几种自然哲学,四元素说、种子说和原子论,在伊壁鸠鲁眼中各有特色:

伊壁鸠鲁选择原子论作为他的模板,因为它仍然有开发的前途1,其他的学说哪怕在当时便已经无力应付新发现了。为了解释抽象的原子与感性性质的关系,它认为原子需要有一些非几何的性质,如:形状、体积、重量、永恒运动等,如今我们将这类性质称为广延量——一种量和尺度据此得以变化的物理量。

1

这里的前途主要是出于它在两个方向上展示出的解释力:①位移现象,②密度变化的现象。对于这两个个问题有两种流行的解释,活力论的和原子论的,这两种解释实际上直到今天在哲学家中还存在争议——尽管在物理学中原子论被接受并发展,但在其他一些学科(尤其是伦理学)里活力论是不容退让的,这其中能看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兴趣上的分歧。亚里士多德的活力论解释是:①推力-阻力模型,②密度是强度量。原子论的还原论解释是:①惯性-碰撞模型,②密度是广延量。

这种解释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伊奥尼亚传统的凝聚-疏散这一对范畴,而这也是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针锋相对的一种解释。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是几何上的点是不可分割的点,但如果伊壁鸠鲁引入了感性性质,如何理解它们的不可分割性呢?或许他可以这样解释:有不同类型的分割形式,原子在几何上是可以继续做分割的,但是若进一步进行分割,形状、体积、重量、永恒运动等感性性质在这些部分上就不再具有意义了。例如原子或许可以使在数学上划分为一种几何构造,但是那样的程度上就不拥有大小、不占据空间、不具有重量了。因此原子是具有可感性质的最小单位,有最低限度上的物理性质,它——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现实而言无法分割,而潜在而言是可以分割的。这样解释实际上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在几何学与物理学之间划分的界限,并且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原则——最低限度可知物及其复合物是实在(物),而它可以被简化并分析为理论构建(思),这种理论构建只有回归到实在才能成为知识。在这种解释下,伊壁鸠鲁不仅坚持了原子与虚空的概念,而且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

接下来看一下伊壁鸠鲁如何用原子解释宏观物质。他说,原子在空间中垂直下落,彼此间发生碰撞而使得路线发生偏移,从而进一步影响更多的原子,这样许许多多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宏观现象。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解释:是碰撞产生了快慢现象,快就是流变,慢就是持存,快慢交织起来,又形成次级的复杂现象,例如伊奥尼亚传统的凝聚和分散。"原子可以碰撞",是伊壁鸠鲁不同于德谟克里特的地方,这与物理量的引入的有密切联系——原子有物理性质,直接后果就是原子间的碰撞,而允许这种碰撞发生,则涉及到伊壁鸠鲁的伦理动机了。

接下来看一下伊壁鸠鲁如何用原子解释灵魂。灵魂不是无形的秩序和和谐,而是渗透、依附在身体上的某些特殊原子的运动。能撞击的原子使得他可以综合流射说和影像说:感觉是物体表面的原子流射入人的感官,产生了影像印象。在影像中,具有颜色、滋味、气味、声音等第二性质

在研究与学习自然哲学时,德谟克里特提出来他的原子论,他认为:①原子论能解释很多现象;②原子论及其无神论后果能带来内心的平静。这两点伊壁鸠鲁也深以为然,他认为人能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并确证自己的情感,"献身于物理学并从而享受生活安宁"。但是这两者得到的安慰并不相同,德谟克里特是在"必然性支配一切"的宿命论秩序之下寻得了解脱,伊壁鸠鲁是在"偶然性如此频繁发生以至于不可把握"的可能世界中感到了快乐。尽管他们都描述了一副去神秘主义、无神论的宇宙图景,德谟克里特更贴近希腊精神中面对命运时悲剧英雄的放弃、解脱,而伊壁鸠鲁则是一种主动的放弃、解放: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主张意志自由,面向新世界。

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怕死,他给出的理由是他信神。伊壁鸠鲁不怕死,他给出的理由是他不信神。

伊壁鸠鲁认为,情感是关于善的一切判断的准则。动物具有的情感是快乐和痛苦,前者符合它们的本性,后者违背它们的本性。伊壁鸠鲁讨论运动的快乐与静止的快乐——前者是肉体的快乐,后者是精神的快乐,前者是满足欲望的快乐,后者是免于欲望的快乐——他认为后者更好。

伊壁鸠鲁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认为自然必要的欲望是需要去满足的——自然的欲望,指的是满足它能带来快乐;必要的欲望,指的是不满足它会招致痛苦。要识别欲望并做出行动,需要拥有名为明智的德性,这种德性是为了实现快乐而服务的。

在《理想国》第四卷中,柏拉图思考一个理想的政体会如何进行战争以保卫自己的城邦。他的答案是:作为和谐的城邦,它能利用邻邦的不和谐来服务自己。例如联合强国攻击弱国,或联合一个国家中较强的势力攻击其较弱的势力,或联合一个人较强的部分攻击其较弱的部分。而既然如今,已经没有这种与传统的城邦紧密相连的人,不如说问题重新回到了《理想国》第一卷的讨论:什么是敌人,什么是朋友?对伊壁鸠鲁而言,既然已经不再有外部敌对政治势力,那么朋友和敌人都在每个人内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为自己带来痛苦,也是自己的朋友,为自己带来快乐。

他的伦理观是个体本位的:你不是和你的同邦人联合起来对抗其他人,而是每个人都各自为战。交战的对象是他们自己,而他们的武器则是伊壁鸠鲁的哲学。他说人们应该献身于哲学,这样他"立即会获得自由",他会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这里理解的贤人不是一个带领城邦走向繁荣的领袖,而是学会与世界友好相处的市井隐士。

这种原子化个人与原子本性有着相似之处:人与人的组合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个体性,共同组成一副大千世界的图景。这幅图景的不在于无形的制度之上,而在于每个个体之中。如同清明上河图面的人物,他们不必服从画家的构思,也不必关心朝廷里的大事小事,单单是展现自己的生活,就足以展现出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画卷。伊壁鸠鲁的贤人仍是入世的,他承认法律、友谊,只不过不再有古希腊英雄那种为共同体负责的伦理责任,只需要确保自己的安全与幸福。

这一小片精神,这一小块血肉,随你处置,愿你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