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

Oct 31, 2022

贝克莱主教,在他生活的时代,霍布斯和洛克所引领的思潮在不列颠群岛方兴未艾。作为信徒,贝克莱不是想要延续和推进这种思潮,而是想让宗教在这股思潮中站稳脚跟。1这种兴趣与霍布斯和洛克完全不相同。他问道:经验之所以能成为知识,至少说明这些经验有一种良好的秩序传达给我,但是这种秩序是从哪里来的?贝克莱认为,霍布斯和洛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他想说明,这种秩序自上帝中来——用上帝来为现象奠基。2

1

新兴的思潮只不过是再次证明了宗教的胜利,宗教又赢了。

2

在这方面,他的兴趣与海峡对面的莱布尼兹十分相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后面会提到,莱布尼兹的重点在于奠基,而贝克莱的重点在于上帝。贝克莱的思想是论战式的,而且多少有些为辩而辩的意思在。他为他的假想对手准备了一个名为无神论的筐,一旦认定某种思想可以归为无神论,他便认定自己完成了相应的证明。

基本态度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既包括心灵对外物的感觉、又包括心灵在自身内部的反省。因此,他承认「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这里洛克对实体的理解与传统不同,是一种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观念。

贝克莱则认为,我们根本不能形成有关物质实体的复合观念,而只能有精神实体的观念。因为形成复合观念意味着上升到一般观念,而物质作为一种混乱的东西,如果可以上升到一般观念与精神相对立,意味着存在普遍的混乱与上帝相对立。贝克莱认为,这不仅仅违背了教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不只有神,而且导致了「怀疑论」——认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贝克莱所谓的怀疑论,和洛克所说的怀疑论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对洛克而言,怀疑论是感官经验对于原理性认识的怀疑,它是伴随人们探讨事物本身的倾向而出现的东西;因此只要停留在经验范围内,就不会有怀疑论。而对贝克莱而言,怀疑论是人类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怀疑,它是人们自缚手脚的产物;因此只要依据正确的原理、清除错误的原理,就不会有怀疑论。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彼此眼中互为怀疑论者:洛克会认为贝克莱陷入了对客观存在的怀疑,而贝克莱则认为洛克陷入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引入物质这样的不可知的东西。理解贝克莱这种观念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同时意味着人们怀疑自己能否认识上帝,因而同时是对上帝的怀疑,这对他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可以预见到贝克莱的这种批判会建立起怎样的结果:我们甚至都不应该谈论物质,而应该认定所有经验都来源于精神。所有的观念都是内在经验——换句话说,贝克莱会主张,所有的观念都是天赋观念

贝克莱是如何展开这种批判的呢?思路是分析人们如何得到物质实体这个观念的。前面提到,洛克认为,由简单观念上升到复杂观念需要是一个复合的过程,在其中我们把简单的观念的集合找到一个支撑物,将它们统一起来。而贝克莱认为,物质概念不能通过这样一种统一的过程得到。他认为,物质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它不是统一过程的结果,而是一个抽象过程的结果。3也就是说,物质不意味着它把所有特殊性质加起来,而意味着它是减去了所有的特殊性质。而一种除去了任何特殊性质的东西,不应该有任何属性,只能是虚无——物质是虚无

3

在洛克那里,有两种由多到一的路径:加法和减法。加法意味着复合,它形成的是复合观念;减法意味着抽象,它形成的是一般观念抽象观念。,抽象意味着从多个形成一个一般观念,。要搞清楚洛克的各种名词是很累人的。

要使得这个推理成立,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说明我们得到物质实体为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何我们无法合理地推断出物质的存在。

批判物质实体

在许多哲学家那里,广延都是物质的最重要的属性:笛卡尔通过观察蜡在各种形态下的不变性,确认了物质的存在——一种外在于我的、感觉的原因。而在《视觉新论》一书中,贝克莱试图通过批判这一性质的来源以说明:要获得这样一种性质的概念,并不需要预设物质的存在。

在近代,广延与物质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光学原理:根据这种原理,我们构建了一个外在于我的物质与观察这个物质的观察者相对的模型,从而认定有外在于我的物质存在。贝克莱就是要批评这种光学原理。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视觉新论》里论证道:

  1. 广延是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我们能确认什么是近的、什么是远的。
  2. 近与远——这样的距离本身不是单凭视觉所能得到的。通过视觉,我们只能把给人平面感的东西看作是远处的东西,而把给人立体感的东西看作是近处的东西,而不能真实地形成对广延的体验。
  3. 空间感是触觉与视觉习惯性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常常拿来一同使用,我们混淆了视觉与触觉的对象,以至于我们在看到东西的时候,习惯性地联想到了所会触摸到的东西。我们真正认可的、实在的广延,即距离和体积,是触觉的对象。
  4. (没有明说)而触觉是不区分内外的。

可以说,同样是面对「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问题,莱布尼兹选择了为光学原理寻找根据,而贝克莱选择了废除光学原理。以电子游戏为例: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我们能为玩家营造视觉上的立体感;通过立体声技术,我们能为玩家营造听觉上的立体感;通过外设,来为玩家营造触觉上的立体感……对贝克莱而言,这些都不能形成真实且全面的体验4——都只是游戏。可以说,贝克莱属于无法享受游戏的那一类人。而我们认为,游戏是一门交互设计的技艺,它所研究的不是视觉、不是听觉、不是触觉,它所研究的正是如何通过这些感觉材料为玩家营造真实的体验。没有人会否认说,在这些沉浸式模拟中我们体验到了一些东西,尽管这些体验十分依赖于我们的想象力——接受并运用既定规则的能力。贝克莱便是主张废除一套近代以来出现的新的规则(视觉的规则),维护那套旧的规则(触觉的规则)。

4

因为能看的不一定能摸;就算能看能摸,也不一定能日;能日的才叫真实的。

这样的不彻底的批判,是不会具有任何效力的。我们现在所称的触觉,再也不能单纯地是那种在植物与动物中也发展出来的感觉,而只能是一种高阶的感觉器官了。我们人类是生活在预装系统中的生命体,我们所谓的五感并不是普遍的感觉,而是人机接口。我们仅仅在大脑参与的时候才能发生感觉,因为感觉是与意识相关联的东西。我们会在触摸磨砂铝合金表面时感到愉悦,正如我们在见到斑斓光彩和闻到美味清香时感到的愉悦是同样的原理。反之,那种最底层、最基本的感觉对于我们而言早已是无法触摸到的部分。因为若不具有一定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感形式——它们甚至不能进入到意识中。可以说,我们所谓的空间,其基本意义就是一个建立诸多感觉在之上的抽象层,任何感觉要进入意识,都必须首先提供自己在空间之中的位置,也就是说,必须作为个别事物(空间点)的特殊属性——这才是广延的意义所在,广延是感觉进入到意识之中的前提:感觉只能作为对个别物的感觉进入到意识中的。按这条思路延续下去,我们就能到达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以至于费希特的哲学。

我们看到,贝克莱的感性论,想通过把空间感与视觉割裂起来看待,并以此来批判物质概念、建立精神概念,这种努力是无用功。贝克莱没有意识到:他想迎合的「经验中的印象」,和他所批判的「想象中的表象」根本就是一回事。于是他不可避免地发现:感觉毕竟暗示了心外的运动——而这种心外的运动,作为底层的东西,不再是任何经验论意义上的「观念」或「体验」了。

对此,贝克莱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信仰,请出上帝来为他提供他所要求的、具体的体验,为其补全他的「色西蒙之完全圆环」。按照《人类认识原理》一书的编排顺序,直到这里,贝克莱才显露出了他的真正兴趣。

维护精神实体

精神是主动的,没有任何被动性,不能作为认识对象。但是贝克莱毕竟发现到自己的主动性是受限的——不能主动决定看到什么。因此他引入一个更高的精神来产生它们,这个精神就是。上帝来为人产生表象,上帝来决定人看到什么、不看到什么。上帝的意志,被他称为自然律。律即约定,自然律即上帝与人的约定。

他接受知识来自被给予的东西,但否认它们是人们根据自己设定下的原理而具有了意义,而认为它们的意义是直接的、不需要领悟的启示。被给予的自身既是知识——因此贝克莱所维护的经验论是一种抬高常识的经验论。

这里可以联系的贝克莱对近代自然哲学和数学的批评。贝克莱提醒我们,当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实验时,我们只是在吟唱祷文。实验之所以能得到规律并不在祈祷本身,如果我们的祈求得到一个结果,那也只是上帝的垂怜。搞一套程序来探究自然规律,不过是舍近求远、搞神秘主义。

批判自然哲学研究

牛顿的《原理》被贝克莱拿来作为这种神秘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引入一堆诸如「物质的运动」「绝对空间」「绝对时间」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贝克莱批评了牛顿证明「绝对空间」的水桶实验

可以说,牛顿对绝对空间的本性没有深究下去,只是把它作为作为能想象事物的根据而引入到物理学之中。贝克莱所做的批评则给予一种常识的态度:不把实验经验当作是经验。这就是说,贝克莱有时候看到水面是平面的,有时候看到水面是凹陷下去的,他不追求一种解释。贝克莱声称自己的哲学能让科学知识剔更清楚、更简要、更容易获得,我们则认为他去除了科学研究中的内容。

批判数学研究

贝克莱一般地反对一切分析方法,或抽象方法。在数学上,这是通过对「有限广延的无限可分性」的批判开始的。他的理由是,不可能在现实中无限地分割一条线。确实,但无限不可分性也只是现实性为人设下的限制。

亚里士多德把原理性的东西设定为潜在的东西,能力,把实践性的东西设定为其实现。「有限广延的无限可分性」只不过意味着,当我思想时,我可以任意地分割问题,这是一切理论学科的前提,它允许思想从具体的表象之中解放出来,去形成一个一般化的问题;而这个一般化的问题往往已经有了相应的、形式化的解决方案,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方案。而应用就是令这些抽象的解决方案落地、或者说重新具体化为现实的东西——其中一切抽象概念、变量都要重新对应到现实的东西。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数学这个学科,它是与其他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物要经人之手成为产品,发生了两次转换:从自然到人,从人到自然。作出良好抽象和重新具体化,这两个转译过程是人的所作所为。贝克莱的学说会封堵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路径,令人们沦为自然的欣赏者和消费者。可以说,同样是把人当作是观念的消费者,莱布尼兹和贝克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莱布尼兹认识到人的创造体现了神的意图、人同时是能创造的,在贝克莱里人是外在于神的、相对于神而言是全然被动的。

近代经验论是伴随着科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反思。该学科中的矛盾之处无一不在述说着科学认识的艰难。而贝克莱没有理解这种艰难。在这个信徒眼中,他自己所关心的体验才是他所为之辩护的经验。他只是停留在常识观点上,试图用一种新的常识来囊括新的发现。黑格尔评价道:「这种唯心论仅仅涉及到意识与它的对象的对立,除此之外根本没有接触到表象的广大范围,没有接触到各式各样经验内容之中的对立。」

今天的网络中,我们往往会用「抽象」来形容某个事态难以用常识去把握。是的,抽象的东西是人们想要去把握的东西。若你和我说,「这里面没有什么抽象的东西」,便是忽略了这种需求。何况,在一个据说是毫无常识的人的眼中,我们的所谓常识是岂不已经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了?具体的知识是需要深入的理解才能达到的,常识也只是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这一小片精神,这一小块血肉,随你处置,愿你善待它